9月19日晚,宜興保利大劇院歌劇廳內,舞臺在光影作用下出現了一個流動的長江深水世界,一名身著潛水服的演員正沿著軟梯從舞臺頂部緩緩爬下,他潛行于“長江”中,艱難地下潛、停頓、再下潛,臺下的觀眾屏氣凝神,目光緊緊跟隨著“潛水員”的一舉一動……當演員歷經萬難終于完成了“水下”工作任務,臺上和臺下一起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與歡呼聲。
舞臺上正在上演的是2021紫金文化藝術節新創劇目會演作品、南京市雜技團創排的雜技劇《大橋》,這次演出同時也是該劇在經過2021年3月、4月兩輪業內試演后,聽取了專家、觀眾、領導等各界反饋意見,歷經半年深度打磨后的正式首演亮相。演出當晚,宜興保利大劇院歌劇廳座無虛席,觀眾的情緒被臺上的表演所牽動,現場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長江大橋建設過程搬上雜技舞臺
作為全國現實主義題材雜技劇的開山之作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大主題文藝作品,雜技劇《大橋》將南京長江大橋的建造歷程搬上了舞臺,用雜技、話劇、舞蹈、全息投影等技術,充分還原了從1959年南京長江大橋初建到1968年正式通車的重要場景,將雜技表演與劇情故事有機融合,既有對歷史的寫意,也有對大橋建設者的群像塑造,還有對個體人物命運的演繹和對細節的把握,呈現出激情與想象力交織而成的詩意激蕩,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劇本創作過程中,南京市雜技團主創團隊多次去劇目的原型單位——中鐵大橋局四公司南京長江大橋橋史館參觀了解建橋故事,研究當時的歷史狀況,也座談了建設南京長江大橋的“橋一代”“橋二代”“橋三代”,通過大量的素材整理,最大限度地還原了當時的施工場景。在此前的業內試演中,主創團隊邀請了當初的大橋建設者們來到現場觀看,演出得到了“橋一代”們的高度認可。曾任南京長江大橋建設潛水工和鉚工的西獄高老人說:“每一幕的畫面都非常真實,讓我們這些老橋工一下就回想到了當時建設南京長江大橋的場景。”
劇技結合、技舞共融
劇目的創排過程中,主創團隊根據劇情需要,有的放矢地設計了專門的雜技技巧,演員們花了一年多時間有針對性地練習這些技巧,這些技巧完全是為了劇情服務,而不是跳出劇情去遷就雜技技巧。在第二幕建設橋墩島場景中,演員們需要在八九米高空完成“蹬傳人”等一系列超難度技巧,呈現出的舞臺效果與當時工地施工實景極為相似;在第五幕舍身救沉井場景中,主創團隊以四人蕩環來模擬波濤中的橡皮艇,并創新設計了大型雜技組合,涵蓋空中、舞臺及水下表演,充分還原了當時的場景。
劇情的設計也十分巧妙,從一個“橋二代”的視角出發,設計了兩條敘述主線:一條是以史實為依據的大橋建設線,另一條則是虛擬的人物感情線,男女主人公在建橋的過程中相識、相知、相愛,大橋的鋼筋水泥見證了他們真摯的愛情。劇中,高空攀爬、頭頂技巧、單杠炫技等傳統雜技與橋梁工地的工業作業場景巧妙糅合,演員們的表演細膩到位,節奏控制力強,展示出了相當高的“劇技結合、技舞共融”水平。
打造新紅色文化精品力作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發展,站在戰略和全局高度對新發展階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南京長江大橋作為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行施工建造的雙層公路、鐵路兩用特大型橋梁,融入了國家和民族的記憶,展現出了自強不息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
雜技劇《大橋》是南京市雜技團繼《渡江偵察記》之后推出的“長江三部曲”第二部,作品以史實為依據,以人物塑造為情感載體,用今天的視角回眸幾十年前新中國第一代橋梁建設者如火如荼的革命熱情,同時也是對長江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雜技家協會主席邊發吉同志在觀看此劇后,贊譽該劇“是繼雜技劇《渡江偵察記》之后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雜技劇《大橋》拓寬了雜技劇的創作手段,延伸了雜技劇的藝術觸角”。
“任何一種文化都要生長,紅色文化并不是靜止不動的,地方文化也不是靜止不動的”。在2021年上半年雜技劇《大橋》業內試演后的專家研討會上,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南京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汪政給予了該劇充分肯定,他認為這部劇從南京長江大橋建設這樣一個歷史事件當中,提煉出當下仍要繼續發揚光大的特質,是對紅色文化新的傳承和發展,是一部讓人耳目一新的“新紅色文化”優秀作品。
“‘巍巍鐘山迎朝陽,萬里長江添新裝’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難忘記憶,南京長江大橋蘊含的巨大能量和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傳承。”南京市雜技團團長池文杰介紹,就在此前不久,雜技劇《大橋》作為江蘇省唯一代表成功入選文旅部2021年度“中國雜技藝術創新工程”7部重點扶持作品,接下來,南京市雜技團將對作品繼續打磨提升,再接再厲,努力將《大橋》打造成為一部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經典文藝作品。
(來源:揚子晚報 記者:孔小平)